时间:2024-02-29 07:52 来源:西北建设网 编辑:编辑部
王文智,笔名瀚墨,1965年出生于陕西洋县。自幼酷爱书画,历经军旅磨炼,坚持临池不辍,凭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刻苦认真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自己。告别国营单位后,他投身艺海搏击,在广袤的艺术殿堂,创作出了一幅幅率性、活泼、灵动、真美的书画作品。 因为热爱 所以无师自通 王文智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少年时代在...
王文智,笔名瀚墨,1965年出生于陕西洋县。自幼酷爱书画,历经军旅磨炼,坚持临池不辍,凭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刻苦认真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自己。告别国营单位后,他投身艺海搏击,在广袤的艺术殿堂,创作出了一幅幅率性、活泼、灵动、真美的书画作品。
因为热爱 所以无师自通
王文智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少年时代在这里长大。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能写会画的能干人。爷爷没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悟性成了村上的“巧人”;受先辈的影响,父亲画画、写字的水平,当时在家乡方圆几十里也很有名气。从王文智记事起,他就经常围在爷爷、父亲旁,看他们写字画画,写标语,写对联,有时父亲还给他写一些字让他临摹,在他还不认识字时,就已经能写很多字了。当他看到哪里有写得漂亮的字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观看,比画着用树枝或石子在地上模仿着写。
当时农村条件很艰苦,笔墨纸张都很少,父亲关于书画方面的知识也有限,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根本不能系统地从理论上系统教王文智学习书画,连环画和课本上的插图就成了他临摹的范本,家里仅有的一本《我怎样画山水画》成了他唯一的学习资料。
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王文智对书画的兴趣日增,学起来也得心应手。上高中时,他的绘画天赋在校园里就已崭露头角,经常用铅笔或钢笔把有特点的老师或同学头像画在自己的课本上,学校的黑板报都由他来办。
部队锤炼 走进艺术殿堂
1983年10月,王文智参军入伍来到了古都咸阳。到新兵连的第一天晚上,休息的时候王文智就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在上面画画,他的一个战友大吃一惊:“你还会画画!”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班长,班长看后惊叹道:“画得就是好!”从此以后,新兵连的墙报、板报都由他来办,他的绘画、书法被战友们啧啧称赞。
过了几个礼拜,团部机关宣传股长和放映组长到新兵连慰问新兵,了解到王文智有书画方面的特长,专门和他见面谈了话,准备把他作为放映员的首选。在新兵连训练三个月结束后,王文智被分配到了团部机关放映组,成了部队的一名放映员。此时的王文智如鱼得水,既有了发挥自己特长机会,又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条件。部队有图书阅览室,有大量的图书,自己用仅有的几块钱津贴还购买了书画方面的相关资料,这对于当时急需学习的他来说,很难得。于是,他如饥似渴,觉得就像掉进了知识的海洋,要学的东西很多,再也不为缺资料、少纸墨而发愁,这让他对书画的学习得心应手。期间,他学会了摄影、照片冲洗、画幻灯片、对黑白胶片上彩、写标准的美术字、会标、板报等基本技能,且样样都成为强项。他自豪地说“为什么我能有较高的摄影水平,就是在部队得到的锻炼呀。”
两年后,部队又安排他去西安美院进修学习。院校的学习让他把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整,学到的技能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对他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87年,他在老山前线参战期间,用业余时间创作的硬笔书法作品获《年轻人》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88年获全国“鸟语花香”硬笔书法二等奖,并被安徽硬笔书法协会吸收为会员;1989年获全国“三希堂”硬笔书法二等奖。在部队期间多次参加军地举办的书画展览并获奖,摄影、书法作品被军地报刊刊登。
告别国企 潜心钻研书画
1997年,王文智转业到咸阳彩虹集团工作,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办板报,搞宣传,并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书画活动。从1998年起,连续多年获彩虹集团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1999年硬笔书法获陕西省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作品被录入《中国书画艺术家精典》等书。
2006年,他离开了单位,有了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常参加省市各类书画活动,拜师学艺,先后在陈天民老师书法班和原康生老师隶书培训班学习,对他提高书法技艺有很大帮助。他说:“纯粹靠自学进步很慢,有了老师的指点,确实受益匪浅。再加之通过网络、书籍的学习及细心观察和体会,使自己书画水平不断地提高起来。”
他注重传统技法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书法史和各家书论,坚持临习二王书法、孙过庭书谱、褚遂良、赵孟頫、黄庭坚等名家法帖。为练好隶书和草书的线条,他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专研《石门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汉碑隶书,又结合汉简书法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率意、活泼的书写特点。他认为,不学汉简墨迹只学习碑刻,学不到古人那种写字的状态和笔法,书写的作品就太死板,隶书一定要率真而不失高古。
在绘画方面,他曾经学习油画、水粉、水彩和速写,现在重点研习中国花鸟画和山水画,而且还跟随80多岁的著名画家、西安美院原国画系主任萧焕老师学习花鸟画。他从小生活在朱鹮之乡洋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因此对山水更了解且有深厚感情,画山、水、石、树和云等更容易,因为从小生活在真山真水之间,画出来的山水画也自然是栩栩如生,接近自然。
王文智还经常去江浙、四川和贵州等地写生,那里的人特别喜欢他的书画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如今,人们都讲究风水,王文智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合理构图,画出具有当地特点的山水神韵。
艺无止境 不断追求更好
王文智说,作品不能当商品。一切要随缘,客户喜欢并欣赏自己的作品,说明两个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观,气场相通。这样,就是多送一幅画或写一幅字,也都在情理中。书画家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总想着学书画就是要图什么,为了挣多少钱,没有钱或者不给钱就不去写不去画,总想着自己的画能值多少钱,要卖多少钱,那么这样,肯定会影响创作灵感,这样的心态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书画家应该抱有平常心,顺其自然地去创作,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既不为生活所累,也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
近年来,王文智很少在外跑市场,也很少抛头露面参加活动。不争名夺利,只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和创作上,以古为师,并认真学习当今名家作品,弥补自身不足,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不断超越自己,让作品更成熟,更符合大众审美,创作出雅俗共赏让大家都喜欢的作品。
他发现越是学习,越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艺无止境。因为中国诗词、中医、周易、古代哲学、佛学、曲艺等传统文化与书画都有密切关系。他经常会买书为自己充电,虽然年龄大记不住,但学习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肤浅,能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他说,一个人的手笨可以跟不上别人,但认知、眼光一定要高,一定要有辨别作品优劣的能力,能识货,可以眼高手低不可眼低手高;不会看,不会欣赏,就没有自己心中的好作品。所以,一定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眼光和鉴赏能力,这是最主要的。他还经常向一些高手画家请教学习,看到好作品,也会收藏认真揣摩。
王文智认为,对书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追求,永无止境;书画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书画跟人一样,能流传下来这么多,都是有传承的。犹如一个孩子,从他的身上总能看到祖辈和父辈的影子,虽然长相不十分相像,但细看他的神态举止可就是一家人。这就是类似于中国书法的传承,一代一代在进化创新,有传承又有变化。如果写成跟古人一样,那就跟复印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吸收传统营养中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创作的作品让专业人员去评价,让大家去评论,不能自卖自夸。画画,其实是画自己情怀;写字,也是写自己心情。学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吸收古人艺术精华,写成了自己的风格,写成自己的书法特点,让别人一看作品,就知道是谁的作品,这就算是成功了。
书为心声,画为心表。我们相信,经过王文智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一定会给大众带来生动、感动、心动、能够触及心灵的书画作品。
近日,知名书法家韩宁宁女士的又一力作《围炉夜话》书法作品圆满收官。这部作品是继她于2024年4月成功完成的《菜根谭》书法作品之后,又一部精心打造的国学经典作品。全篇共计222页,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书...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国美术学...
共工新闻社12月9日电 题: 共工新闻社正式成为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理事单位 共工新闻社首席记者梁玲 近日,经国际传播组织(ICO)干事长、中国记录通讯社社长陈学刚推荐,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基...
2024年10月28日11月1日老警长、杰出艺术家蔡俊章博士的作品《青山有情伴人居》在法国罗浮宫卡鲁塞尔厅展出。 蔡博士虽然因要事未能亲自到场,但他委托了旅居巴黎的老友谢其元夫妇代为出席。 两位友人站在画作...
记者/刘紫瑜 在洛阳市洛龙区大宋名相园的对面,有一座毫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的上元关帝庙,这里供奉着一尊忠义无双、诚实守信的先贤。 上元关帝庙 记得有一首古诗词,诗曰:千丈岩峰赫冠霞,独步天下器神...
12月2日,第一方阵(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在一得阁商务楼参加由企业牵头组织的聚会活动。作为本次活动承办单位之一,坚守第一方阵即首阵、首阵即第一方阵品牌方阵,旨在以文化核心更好服务企业,以首阵为己任...
共工新闻社12月3日电 题:书画家王金昌老师为共工新闻社题写社名 共工新闻社记者 梁玲 2024年12月2日,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山西省政府山西品牌神州行特约书法家王金昌应共工新闻社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刘伟先生的...
黄强,甘肃灵台人,自幼便展现出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黄强少时,便好涂鸦,每见山川草木、人物鸟兽,皆欲以笔墨传其神韵,日夜研习,寒暑不辍,书画技艺日益精进。及长,更入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国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秦国初始,虽贫弱交加,然秦人之志,如潜龙在渊,其昂扬之态、沸腾热血,已然为一段传奇埋下伏笔。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震耳欲聋的呼号,穿越千年的时空...